貝克(A.T.Beck)生于1921年,亞倫1946年在耶魯大學獲醫(yī)學博士學位。貝克本原1953年獲美國神經(jīng)和精神病學會頒發(fā)的認知精神病學證書。此后,療法理和貝克從事精神分析理論的起源學習與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國精神分析學院畢業(yè)。亞倫目前任賓西法尼亞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和認知治療中心主任,貝克本原《認知治療與研究》主編。認知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癥:原因與治療》、療法理和《認知治療與情緒困擾》等。起源
貝克是亞倫認知行為療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貝克本原理論中有幾個重要概念:共同感受(common sense),自動化思維(automatic thought)及規(guī)則(rules)。認知
所謂共同感受就是療法理和指人們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它常以問題解決的起源形式出現(xiàn),包括從外界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經(jīng)驗,提出問題和假設,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并加以驗證等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覺和思維的過程。如果人們不能正確使用這一工具,對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適當?shù)慕忉屌c評價,就會使上述過程產(chǎn)生局限,造成認知歪曲,從而導致錯誤觀念并最終引起不適應的行為。
但是,人們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工具時,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認知過程。因此,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顯得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自動化思維”的含義。這樣,思維過程中一些錯誤觀念也因個體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這就需要咨詢師運用細致的分析技術,幫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這種錯誤的、習慣化的認知過程。
貝克還認為個體在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它們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準則。個體依據(jù)它們評價過去,預期未來,并用它們來指導現(xiàn)在的行為。但是貝克進一步指出,如果個體不顧客觀條件,過分按規(guī)則行事,也會使其行為不能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從而導致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
綜上所述,貝克認為如果個體不能正確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工具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是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中某些錯誤觀念不能加以內(nèi)省,或是過分按規(guī)則行事,無論哪種情況,都會造成認知歪曲,產(chǎn)生不良的情緒和不適應的行為問題。
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動想法”是一些個人化的觀念,它們由一個特定刺激引發(fā)并可導致情緒反應。貝克堅信有情緒困難的人傾向于犯一種特有的“邏輯錯誤”,即將客觀現(xiàn)實向自我貶低的方向歪曲。認知療法認為心理問題是緣自于一般過程的,如錯誤思維、在信息不足或錯誤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不正確推理,以及不能區(qū)分現(xiàn)實和想象。貝克指出了下列被稱作認知歪曲的導致錯誤假設與誤解的系統(tǒng)推理錯誤(Beck et al,1979;Beck&Weishaar,2000;Dathilio&Freeman,1992):
?主觀推斷沒有支持性的或相關的根據(jù)就做出結論,包括“災難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況和結果。
?選擇性概括僅根據(jù)對一個事件某一方面細節(jié)的了解就形成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體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視。這其中所包含的假設是那些與失敗和剝奪有關的事件才是重要的。
?過度概括 由一個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種極端信念并將之不適當?shù)貞糜诓幌嗨频氖录蚯榫持小?br />?夸大和縮小用一種比實際上大或小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
?個性化個體在沒有根據(jù)的情況下將一些外部事件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的傾向。
?貼標簽和錯貼標簽 根據(jù)缺點和以前犯的錯誤來描述一個人和定義一個人的本質(zhì)。
?極端思維用全或無、非白即黑的方式來思考和解釋,或者按不影就是兩個極端來對經(jīng)驗進行分類。
貝克(1976)認為,改變功能失調(diào)的情緒和行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確的及功能失調(diào)的思維。認知咨詢師教給求助者如何通過一種評價過程來確認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調(diào)的認知。通過與咨詢師合作共同努力,求助者學會把他們的想法和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件區(qū)分開來。他們了解到了認知對他們的情感和行為的影響,甚至對環(huán)境事件的影響。咨詢師教給求助者識別、觀察和監(jiān)督自己的想法與假設,尤其是那些消極的自動想法。
貝克(1985)進一步提出了五種具體的認知治療技術:
(1)識別自動性思維——由于這些思維已構成求助者思維習慣的一部分,多數(shù)求助者不能意識到在不良情緒反應以前會存在著這些思想。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咨詢師首先要幫助求助者學會發(fā)掘和識別這些自動化的思維過程。更為具體的技術包括提問、指導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
(2)識別認知性錯誤——所謂認知性錯誤即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錯誤。典型的認知性錯誤有前面提到的幾種,如任意的推斷,過分概括化,“全或無”的思維等等。這些錯誤相對于自動化思維更難于識別。因此,咨詢師應聽取并記錄求助者訴說的自動性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問題,然后要求求助者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找出其共性。
(3)真實性驗證——將求助者的自動性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后鼓勵求助者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通過這種方法,讓求助者認識到他原有的觀念是不符合實際的,并能自覺加以改變。這是認知治療的核心。
(4)去中心化——很多求助者總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他人的品評。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無力、脆弱的。如果某個求助者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稍有改變,就會引起周圍每個人的注意和非難,那么咨詢師可以讓他不像以前那樣去與人交往,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變化,然后要求他記錄別人不良反應的次數(shù),結果他發(fā)現(xiàn)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變化。
(5)憂郁或焦慮水平的監(jiān)控——多數(shù)抑郁和焦慮求助者往往認為他們的抑郁或焦慮情緒會一直不變地持續(xù)下去,而實際上,這些情緒常常有一個開始、高峰和消退的過程。如果求助者能夠對這一過程有所認識,那么他們就能比較容易地控制自身的情緒。所以,鼓勵求助者對自己的憂郁或焦慮情緒加以自我監(jiān)控,就可以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情緒的波動特點,從而增強治療信心。這也是認知治療常用的方法。
此外,在實際治療過程中,貝克還特別重視求助者的潛能。他強調(diào),咨詢師應注意引導求助者去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自身內(nèi)部潛在能力,對自已的認知過程進行反省,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主動加以改變。因為貝克相信,求助者情緒和行為上的不適應是由于在某些特殊問題上錯誤地使用了共同感受這一工具,使其特定的認知方式與常人不協(xié)調(diào),而不是其整個的認知系統(tǒng)都遭到破壞,在這些特定的問題之外,他們?nèi)钥赡苡姓5恼J知功能。因此,如何幫助求助者利用這些功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咨詢師的首要任務。貝克的這種觀點對認知治療也具有重要意義,這已經(jīng)成為治療的重要原則之一。
當求助者理解了那些不現(xiàn)實的消極想法是如何影響自己的之后,咨詢師就開始訓練他們用現(xiàn)實來檢驗這些自動想法,方法是檢查和權衡支持與反對它們的證據(jù)。這一過程包括通過積極地與咨詢師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以從經(jīng)驗上檢驗他們的信念,做家庭作業(yè),收集與他們的假設有關的數(shù)據(jù),堅持對活動進行記錄,以及形成可供選擇的不同解釋(Dattili0,2000a;Freeman&Dattili0,1994)。求助者會形成對于他們行為的假設并最終學會采用具體的問題解決和應對技能。通過這樣一個引導發(fā)現(xiàn)的過程,求助者理解了思維和他們的行動與感覺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
認知療法以當前為關注點,所以一般都是簡短的。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癥狀,幫助求助者解決他們最緊迫的問題,以及教給求助者防止復發(fā)的方法。近來,CT療法中的無意識、情感以及存在成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Dattili0,2002a;Safran,1998)。
認知行為療法的起源
貝克的CBT理論源自(以精神分析療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治療實踐,在此過程,他發(fā)現(xiàn)了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在抑郁癥中的核心作用。
貝克從各種疾病的臨床數(shù)據(jù)中識別了病人的特殊的認知因素,并且制定和測試了相應治療措施,讓這些臨床觀察變得系統(tǒng)化,以制定相應的治療指南。
貝克認為,制定連貫的概念框架要先于制定治療策略,于是他發(fā)展了基于CBT的新病理學模型和治療體系,其指導方針包括:
1)構建一個與心理治療方法相結合的、全面的精神病理學理論;
2)進行實證研究,對該理論進行驗證;
3)進行實證研究,檢驗治療的有效性;
4)這套理論和治療原則可以系統(tǒng)地應用于一系列疾病,從最初的抑郁癥,到自殺、焦慮癥、恐懼癥、驚恐障礙、人格障礙、和藥物濫用,并且能夠闡明精神分裂癥的心理結構。
認知模式的演變
貝克的CBT理論結構部分受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學認知革命的影響,尤其是喬治·凱利(George Kelly)博士和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的著作?;谡J知的精神病理學認為人們的認知方法建立在信息處理模型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精神病理學的認知模型認為,由于個體對外部事件(external events)或內(nèi)部刺激(internal stimuli )的處理存有偏見,因此扭曲了個體對其經(jīng)驗的建構,導致各種認知錯誤——例如,絕對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選擇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這些扭曲解釋的背后是功能失調(diào)的信念,最終,這些信念被整合到相對持久的認知結構或圖式中。當這些圖式被外部事件、藥物或內(nèi)分泌因素激活時,它們往往會讓人們的信息處理過程出現(xiàn)偏差,并產(chǎn)生特定疾病的典型認知內(nèi)容。
貝克的這套認知模型最初用來解釋抑郁癥的心理過程。他基于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認為抑郁癥的癥狀可以下的認知術語進行解釋:人們對事件的偏見解釋,可以歸因于他們對自我、個人世界和未來的負性認知三聯(lián)征(negative cognitive triad)的激活。當負性認知三聯(lián)征被激被活后,抑郁癥易感人群的各種功能失調(diào)的信念會讓他們?nèi)菀资艿竭@種脆弱性的特定生活事件的影響。
例如,易患抑郁癥的人有這樣的信念:“如果我不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我就是一個失敗者。”
個人對重大失敗或一系列失敗的感知會激活負性認知三聯(lián)征:對自我、個人世界和未來的消極表征。貝克認為,認知三聯(lián)征的基礎是一群功能失調(diào)的信念和假設。
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策略的演變
貝克從其精神分析取向的臨床經(jīng)驗中開發(fā)了CBT的治療策略和概念。這些策略和概念包括,探索個體經(jīng)驗的意義(有意識的,而不是無意識的),識別其口頭報告和行為中一致的主題,以及當前經(jīng)驗和過去經(jīng)驗的連接點(尤其是人格障礙)。
和精神分析理論一樣,貝克認為,移情和病人幼年時期的早期經(jīng)歷在理解人格障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的重點在于揭示過去隱藏的創(chuàng)傷,而CBT關注的重點在于當前問題,同時對那些可獲得的(非無意識)的心理體驗進行分析。
這種區(qū)分為CBT建立了堅實的基礎,讓治療師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干預病人的癥狀,讓操作過程更加具體,能夠為每個療程設定目標,向患者分配家庭作業(yè)。
認知理論關注的重點是內(nèi)在的心理過程,而不是公開展現(xiàn)的表面行為模式,這一點,和精神分析理論類似,但治療過程更像是行為療法。
CBT治療師需要通過足夠的訓練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考慮患者的需要和病理結構水平。
一般而言,那些較溫和、阻抗程度較低的心理問題(如簡單的抑郁、焦慮或恐慌發(fā)作)可分配給初級認知行為治療師治療。
更復雜的軸I疾病或不伴隨軸II的患者,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CBT治療師聯(lián)合治療。
而對于最具挑戰(zhàn)性的疾病,包括嚴重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和邊緣人格障礙,由擅長該疾病的資深治療師進行治療。